山東汶上:建起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帶”-中國文明網
山東汶上:建起群眾身邊的“文明實踐帶”
發表時間:2023-08-07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嘗龐樓村脫衣核桃、品夏村綠茶、學北泉根雕文化……近年來,山東濟寧汶上縣依托國家3A級曇山風景區,深挖產業經濟、民俗文化,創新工作機制,以美德信用、數字信息為載體,將民宿經濟、非遺文化、數字鄉村治理等點位串珠成鏈,形成集文化展示、公共服務、志愿服務、產業帶動等功能于一體的文明實踐陣地網絡,著力打造擁有山水田園特色的環曇山“新時代文明實踐帶”。

  對于白石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展示帶”建設,該鎮黨委書記介紹:“我們以與群眾共建共享的成長空間為目標,依托獨有的依山抱水、茶田相依的自然優勢和農文旅融合發展優勢,創新文明載體,勁吹文明風?!?/p>

  “文明實踐+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咱們白石曇山的酸棗茶,酸棗茶取材曇山野生酸棗樹,酸棗茶能開胃健脾、促進睡眠……”近日,在汶上縣白石鎮龐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電商直播基地,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正在開展2023年第62場直播助農活動,推介白石鎮的特色農產品。

  志愿者正在直播白石特色農產品。

  汶上縣不斷提升文明實踐陣地的便民性和實用性,將陣地建到產業鏈上,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一村一品”,形成環曇山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由第一書記、企業銷售員、青年志愿者組建的鄉村振興志愿服務隊,依托龐樓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電商直播基地,將志愿服務從田間地頭延伸至網絡帶貨,助農銷售白石核桃、曇山茗茶、香里百合等農產品達萬斤以上,解決群眾農產品滯銷難題。

  武村從保護傳承民間手工藝、解決農村留守婦女就業出發,形成一條集制作、銷售于一體的民間手工藝品產業鏈,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創業和就業,人均年增收1萬多元。寨子村積極開設“面點師培訓班”“育嬰師培訓班”“魯菜師傅培訓班”,考核合格后即可獲得由人社部門頒發的資格證書,目前已舉辦8期。

  位于白石鎮的鄉村振興“頭雁主播”示范基地。

  “文明實踐+民俗文化

  涵育文化傳承

  “根雕是咱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的瑰寶,學習根雕必須先練就扎實基本功,今天我要教大家的第一點就是如何正確使用刻刀……”2023年7月5日,在北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非遺傳承人孫克歧老人正在開設根雕公益課堂,不少青少年專心聽講,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汶上縣積極探索文明實踐與特色民俗文化傳承融合發展道路,大力培育本土技藝的志愿服務項目,結合根雕、布老虎等非遺項目開展文化傳承志愿服務活動。興化寺村利用“三樂文化”和志愿者的力量,將“三樂文化”與文化傳承志愿服務項目相結合,開展“三樂書堂進村居”活動。龐樓村、夏村聯合舉辦送戲下鄉活動,將本土優秀的戲曲作品《兩狼山》《老核桃的夢》送到群眾身邊,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增進鄰里之間的溝通了解,營造喜慶祥和的文化氛圍。北泉村重點打造文明實踐民俗文化實踐基地,設置根雕雕刻、布老虎制作、農耕文化、文創產品等功能室,以“文化風”推動“文明風”。

  “文明實踐+數字白石”

  激發乘數效應

  “各位村民、志愿者、網格員,我是王凱琳,目前我村濟北旅游大道兩側綠化帶里面有點垃圾,請大家踴躍參與清理……”近日,在白石鎮寨子村,村干部通過“數字白石”平臺呼吁村民積極參與路域衛生清理工作。

  白石鎮鄉村景色迷人。

  自2022年“數字白石”平臺建成啟用以來,白石鎮在鄉村治理、基層黨建等方面初步實現了數字化轉型。作為連接群眾、陣地、活動的橋梁樞紐,環曇山文明實踐展示帶實現了數據資源與地圖互通共享,通過“數字白石”即能參加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幫助群眾打卡“身邊的文明實踐帶”。

  手機掃碼一鍵收聽紅色故事,隨時隨地都能學習,形式新穎又方便;戴上健康手環可以監測老人的身體情況,老人一跌倒立刻發出振動和警報,呼叫家人朋友來幫忙;百姓用手機隨手拍下身邊的不文明現象可以上傳到數字平臺進行曝光,隨時對人居環境進行監管,第一時間反饋整改,真正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智慧化、數字化和規范化。

  志愿者直播采收茶葉。

  如今,數字平臺讓鄉村文明治理更規范、百姓生活更宜居,讓文明鄉風吹入萬戶千家。

  接下來,白石鎮將著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富民產業提檔升級,不斷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往深里走、往實里走。(供稿:山東文明網 文明濟寧)

【責任編輯:楊學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