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
發表時間:2023-08-14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22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好人”安徽黃山風景區工作人員李培生、胡曉春回信,希望他們繼續發揮好榜樣作用,積極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帶動更多身邊人向上向善。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多年來,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從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孝老愛親五個領域開展網上“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截至2023年6月已發布“中國好人榜”153期16680人(組)。這些“中國好人”用至真至善的行動,匯聚起了中國的“時代主流”,傳遞出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子強調“仁愛”思想、墨家主張“樂善好施”的倫理思想,在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中,“助人”美德如上善之水潤澤古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廣大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涵養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孕育出一大批助人為樂的“中國好人”。在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上,助人為樂“中國好人”——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河圖鎮皖源村退休教師汪從學的名字熠熠生輝。汪從學教書育人35載,退休后在家鄉創辦圖書室,為鄉鄰傳授科技富農知識;發揮個人特長開辦假期課堂,豐富山區孩子們課余生活;常年熱心公益事業,為生活困難學生奔走募集愛心捐款3.5萬元,從退休金里省吃儉用先后捐出1萬多元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為鄉村振興獻計出力,在村民中宣傳移風易俗,傳播文明鄉風。年近八旬的汪從學將小我融入奮進新征程的宏圖偉業之中,以伏櫪老驥的奮斗姿態賦予助人為樂新的時代內涵。

  見義勇為是時代精神的具體體現

  《論語·為政》直言:“見義不為,無勇也?!币娏x勇為是懲惡揚善、扶危救困、匡扶正義的高尚行為。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為家國安寧赴湯蹈火,從來都是中華兒女看重和敬仰的崇高品質?!爸袊萌税瘛鄙?,見義勇為的英雄模范不斷涌現,他們在國家、集體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遭受侵害時挺身而出,用英雄壯舉詮釋人生價值,用果敢行動彰顯時代正義,為全社會作出了表率、樹立了榜樣。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社會治理共同體”。我們要廣泛宣傳英雄事跡,大力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倡導德者有得、助人是福的價值導向,營造見義勇為、見義眾為、見義智為的濃厚氛圍。

  誠實守信是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這種思辨與勸誡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枝蔓中,在規范社會行為和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范疇。近年來,我國誠信社會建設迅速推進,征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誠信理念深入人心,誠實守信“中國好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誠實守信成為個人干事創業的重要基礎和社會高質高效運行的有力保障。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發布,安徽省蚌埠市陽光愛心協會發起人沈智配光榮上榜。20多年來,為兌現“無論有錢沒錢,孩子上學一個不能少”的諾言,他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幫助122名家庭困難的孩子免除10萬余元學費,圓了他們的求學夢。我們要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夯實社會誠信基石,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讓文明誠信的良好風尚蔚然成風。

  敬業奉獻是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歷史,敬業精神亙古流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諸葛亮治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司馬遷受宮刑仍堅持著《史記》,無不詮釋出敬業的真正內涵。2022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黃山風景區工作人員李培生、胡曉春回信中指出,他們在平凡的崗位堅守奮斗,“充分體現了敬業奉獻精神”,強調“‘中國好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創造不平凡的業績”。不管在什么崗位上,我們都要敢擔當、講境界,摒棄“職業倦怠”、弘揚“工匠精神”,在敬業中彰顯生命的意義、用奮斗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只要我們擁有堅忍不拔的敬業精神,保持強而旺盛的拼搏激情,再平凡的崗位也能鑄就人生的輝煌。

  孝老愛親是構建文明家庭的根基

  “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父慈子孝等家庭倫理道德規范對于維護中華民族的家庭觀念、家庭模式以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遠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孝老愛親是一個家庭家風最核心的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社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賡續孝老愛親的文化血脈,涌現了一大批孝老愛親的“中國好人”,鑄就了孝老愛親的新標桿。他們用自己最美好的年華,演繹人世間最寶貴的愛情、親情和真情。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供稿:安徽省文明辦、安徽日報 作者 郝永華

責任編輯:姜 麗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